很多企业自己就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,他们的“金山银山”是以“绿水青山”为代价的,给环保捐款不是打自己脸么?过去20年,中国创造的财富令人震惊,现在中国1%的人口控制着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。(美国《波士顿环球报》)中国的新富们如何使用自己新得到的财富?超级富豪们的银行账户产生了多少价值?他们赞成什么样的规范,优先考虑的是什么?为探究这些问题,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阿什中心最近公布了一项关于“中国慈善研究项目的动机”的报告,报告显示:2/3的慈善资金都流向了教育领域,而流向环保的则不足1%。为何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差异?企业家在搞慈善事业时为何重教育而轻环保?为搞清楚其中缘由,笔者做了一次有上百人参与的调查,发言者包括大学的经济学教授、环保公益领域的从业人员、媒体记者、律师等各行各业的人士。
大家给出的解释,大致有如下几种:对企业及企业家个人来说,投资环保不如教育“划算”1、把钱投到教育领域,广告效应明显大多数企业家做慈善,并不是纯粹的“做好事不留名”,而是掺杂了“私心”在里面;甚至,有的人就是为了出名才捐款的。而社会和公众对教育和环保的关注度有着天壤之别,因此,无论投资还是捐助,体现效果的周期,社会和反响度等更是大相径庭——给教育捐款,有人歌颂宣传;给环保捐款,媒体很少跟风。把钱投入到教育领域,别人很容易记住你,而投入到环保领域,则很难看到“收成”。
有人说,企业家给教育领域捐钱,是“买广告摊位”宣传企业,你给学校盖个楼,可以叫个“逸夫楼”“李达三楼”、“欧莱雅奖学金”,并且一传就是几十年、上百年,但你花钱整理黄河,黄河依然叫黄河,而不会改成“邵逸夫河”。就现在的国情来说,投资环保,是利在当代,而投资教育,则是“功在千秋”。2、 给教育投钱,可以换取更多资源向环保投钱,很难给企业及企业家个人带来直接的好处,但教育则不一样了。
投向教育特别是高校,能换取很多资源。比如,可以培养起一个以文凭为纽带的门第和派系。再比如,捐助教育后,能换个荣誉博士、客座教授、校企合作等,或者将优秀学生延揽旗下啊。
再比如,企业家的子女需要更好的教育,而很多名校捐款即可入读。正因为如此,在教育领域,名校比普通高校能获得更多的捐款。3、资助教育,受惠者更明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,恩惠施于特定对象显然比要施于无对象或全民对象更有利可图。
企业家如果资助教育,资金流向了特定的人,而给环保捐款的话,受益者是谁,全民乎?投向教育领域,他们可以期待那种“定向回馈”,也就是人才资源的流向;而环保领域这种造福面太广的,企业家们是不敢指望会有谁来回馈资金的。 钱投到教育上,不容易被浪费,社会效益也更明显1、教育领域的投资较少,可以短期见效,迅速聚集声望;而环保领域投资较大、 时间较长,短期内看不到效益。
2、给环保捐款,“相关部门”的潜规则太多。呵呵。因为缺少NGO监督资金使用情况,你根本无从知晓每一分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、都做了哪些事、有哪些人享受到它带来的益处。
而在教育领域,民间组织很多,并且很高效,可以“绕开政府”,直接对接贫困地区或家庭。总而言之,把钱投向教育领域能保值增值,而投向环保事业则是“肉包子打狗”…… 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在人,而人的素质提高要靠教育1、教育是环保之根。就当下中国而言,重点提升教育水平,人素质提高了,环保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2、整个教育起来了,社会各领域的精英都多了,企业才能用更少的钱,找更好的人才,更容易扩大、发展自己……有钱有技术了,环保也更好解决。
3、一位做水处理的企业家说,如果工人素质不通过教育提高,环保的事根本做不好。“设备、药剂,都不给你好好按标准来操作,反而造成二次污染。还有的工厂,几千万的环保设备投入,用几次就坏了。等操作工都是高学历高素养的人才,能拿到超过白领几倍的收入了,环保就有可能执行下去了。
”4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,因为有了文明,我们人类脱离野蛮,为了继承文明,我们必须选择教育,所以投资教育和投资环保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。(请参考鲁迅为何“弃医从文”。)再者只要人类生存,环境就一定会遭到破坏,就是看破坏的程度大小了。
所以投资只是缓解环境压力,不是从根本上解决。只要人人都有环保意识,这部分的投资其实都不需要。
文化传统及企业家们的教育情结1、中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,自古以来,修桥铺路,助学扶贫,就是中国乡绅搞慈善的主要形式。那时候还没有环境污染呢。
现在环境变了,但是观念没有变。2、百年树木,十年树人,总觉得树人比树木重要;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”,这里头,都没环保什么事。跟国外不一样,我们理解的慈善是捐赠穷人,支持教育等,通常不包含环保。3、一些企业的领袖本身接受过高等教育,相信“教育改变命运”。
4、老一代的企业家中,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小时候教育匮乏的阴影。他们并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,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,但他们从骨子里,有着对于知识的渴望,对于知识分子的敬重,在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时候,他们还是希望能不断学习新的未知事物,但是时间太忙,他们就寄希望于他人。
这种观念,是时代的必然产物。文化及制度性障碍1、企业家向教育领域投钱,社会认可度高,但他们去投钱做环保的话,往往会侵犯到政府及部分官员的利益,阻力重重。
和政府交涉起来费时费力,使企业家们的积极性受到打击。2、在美国,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审计,会在环保等领域投入很多,而在中国,大家都认为环保是政府的事。3、虽然草根NGO中有很多环保机构,但这些组织不具有公开募集公益资金权限,他们开不出捐赠发票,因此,筹款比较难。
4、作为承接慈善资金的主要渠道——基金会,残联,红十字会等群团中,关注教育的机构占大多数(教育是属于传统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领域,和扶贫联系在一起),而关注环保的机构少。因此,资金主要走到了这些渠道。企业家自己就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1、环境污染算“公地悲剧”,没有明确的责任人。
2、教育的主体很明晰,而环保的主体就相对复杂,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选择,排污企业本身就该承担环保义务,不该捐给他们。那么,政府呢?它最重要的职责首先是监督,但没有给监督者捐款的道理;政府当然也牵头治理环境,但环保经费来源应该是税收和污染企业罚款,而不是捐。
3、中国很多生态破坏,都是企业为了短期利益破坏环境的结果(有的是直接,有的是间接)。很多企业自己就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,他们的“金山银山”是以“绿水青山”为代价的,给环保捐款不是打自己脸么?本来,慈善资金该投往哪个领域,是企业家们自己的事,他们有处理自己财产的自由,但就整个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,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雪中送炭,而不只是锦上添花。
当然,要引导企业家增加在环保等薄弱领域的投入,既需要企业家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少一份功利心,也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——为企业家做环保事业创造更良好的制度环境、社会环境。责任编辑:吕守田 SN220。
本文来源:金年会jinnianhui-www.willawen.com